CTF2024君策会议:平行会议2——商标恶意注册和权利滥用司法规制的新思路成功举办
2024-12-05

11月24日上午,由中华商标协会主办,我中心承办,万慧达知识产权协办的“君策会议:平行会议2——商标恶意注册和权利滥用司法规制的新思路”在2024中国商标年会上顺利举办。

本次会议汇聚司法实务领域的专家,聚焦商标恶意注册和权利滥用的司法规制新思路,总结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和共性问题,对法律适用和认定标准、民事判决与行政程序衔接的途径等问题展开探讨,会议由我中心副理事长汪泽主持。 

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认为,规制商标恶意注册,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传统上,对商标恶意注册的规制主要依赖于授权确权程序,但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行政程序难以及时、有效地遏制此类行为。并且,恶意注册人所承担的后果仅限于商标被不予注册或宣告无效,无需承担赔偿等责任,而权利人为打击抢注商标所付出的成本和遭受的损失,却无法直接获得救济。同时,恶意注册人还可能利用商标权干扰他人正常经营,进一步加剧了权利人的困境。为应对这些挑战,司法实践开始探索在商标民事案件审理中加大对恶意注册并滥用商标权行为的规制力度。主题发言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为商标恶意注册和权利滥用司法规制提出了诸多新思路。

针对商标权滥用的司法认定标准问题,与会专家从商标权滥用的成因入手,指出利益驱使和规范缺失是商标权滥用多发的关键原因;认为商标权滥用的法律属性之本质是一种权利滥用,属于特殊侵权行为的范畴;结合典型案例,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方面深入解读了商标权滥用的认定标准,为商标权滥用的司法认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围绕商标恶意注册及权利滥用的司法规制问题,与会专家深入分析了恶意抢注商标行为的法律定性,并结合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商标恶意抢注及权利滥用的司法规制路径,提出了包括推动信息共享、优化电商平台审查机制、建立担保与反担保制度以及实施联合信用惩戒在内的一系列共建共治举措。围绕商标恶意诉讼的争议与回应,与会专家系统梳理了我国有关恶意诉讼的立法规定及政策背景,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商标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及实践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探讨了恶意要件的认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以及不使用撤销与失权的选择等问题,并建议加强立法与司法协作,通过增加恶意诉讼惩罚性赔偿规定、加大民事制裁并向检察机关移送线索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商标恶意诉讼的规制路径。针对“如何制止‘注而不用’商标对他人注册和使用的阻拦”的问题,与会专家回顾了我国《商标法》自1982年确立注册原则以来,逐步强化对商标使用要求的修订历程,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当前商标无效宣告程序、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在衔接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借鉴欧盟为实现“不使用不保护”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商标“注而不用”问题的路径,探讨了商标使用的对抗范围与维持范围的关系,分析了防御性商标的正当性与边界问题。

本次会议汇聚司法实务领域的专家,与会嘉宾结合理论分析与审判实践,聚焦商标恶意注册和权利滥用的司法规制新思路,总结了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和共性问题,回应了当前相关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参会人员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视角多元,为进一步推动司法规制商标恶意注册和商标权利滥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会议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