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记忆——典型案例:浓缩商标评审之精华
2019-10-22

商标评审是商标专门机构处理商标授权确权纠纷的活动,在商标授权确权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商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笔者仅以收集到的“四本书”即商标评审系列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试图从中勾勒出商标评审发展与变迁的轮廓。

第一本书:商标评审案例选编

image.png


1989年3月,《商标评审案例选编》新鲜出炉。该书收集了我国第一部《商标法》实施一年来商标评审案例86件。其中,商标驳回复审案例83件,商标争议案件3件。

第一部分为驳回商标注册申请复审案例,涉及商标法第七条、第八条显著性和禁用条款50件;商标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一条相同或近似条款32件;商标法第三十二条注册商标注销一年内不得核准他人注册驳回案件1件。

第二部分为商标争议案例,是对经核准注册之日起一年内已经注册商标提起商标争议进行终局裁定的案件。由于新商标法颁布实施的时间不长,收录的有关争议商标典型案例为3件。

书中还编入五十年代初我国实行《商标注册暂行条例》时中央私营企业局审理的商标评审案件63件,成为我国商标史上颇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其中,中央私人企业局于1951年2月22日作出的第一号再异议审定书为“鸡蛋牌”商标,该审定书主要有当事人包括再异议人与被再异议人,主文、事实和理由几个部分。

前述案例不仅标示了再议异人、被再议异人,主文、事实和理由,还以“解述”形式作出审定,特别是主文中"半文半白"的阐述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体现出特色和亮点,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 

从1982年第一部《商标法》诞生起,商标评审机构逐步建立,商标评审制度开始创设。在众人瞩目中,商标评审及其专门复审专门机构载入中国商标法律史册,从此步入商标法制的轨道,揭开了商标评审工作崭新的一页。 

在这一时间点商标评审机构孕育和成长,案件审理框架的构想已悄然萌芽,并形成商标评审机制的雏形。《商标评审案例选编》的出版对中国商标评审进程的发展和演进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之后典型案例的陆续面世提供了一个“蓝本”与效仿的模板。


第二本书:商标评审指南

image.png


《商标评审指南》于1996年10月出版,书中收集典型案例63件。其中,商标驳回复审案例42件、商标异议复审5件、商标驳回转让案件1件、驳回续展复审案件1件、商标争议案件5件以及商标注册不当案件9件。 

我们不难发现,《商标法》于1993年经过了第一次的修正,此时商标评审的决定或裁定仍为终局裁决,受案范围分别为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复审、商标驳回转让复审、商标驳回续展复审、撤销注册商标复审、撤销注册不当复审、撤销注册不当、商标争议裁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商标确权案件。 

该书前言为商标评审简介,共分四个部分,商标评审制度建立和沿革、商标评审几个标准和商标评审应当注意的问题。其中,商标评审标准包括商标显著性、商标相同近似审理标准、与国外审理标准的异同等。书中还收录了《商标法》《商标法实施细则》和新出台的《商标评审规则》,还有各类申请书式以及商标评审案件审理程序示意图。

1995年11月,以原国家工商行政管局局长令公布的《商标评审规则》,是继《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之后又一个商标法律的规章。《商标评审规则》的问世,既是商标评审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商标工作领域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商标评审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商标审理标准抓住了《商标评审规则》的契机,虽尚未对外公布,但已在大量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尺度。一方面案件审理采取合议制或委员会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一种以集体负责为主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在案件审理中根据当事人事实和理由,特别是对在案案情和证据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尤其值得推荐的是该书前言部分,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商标评审制度,包括商标评审制度建立与沿革、商标评审几个标准以及商标评审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其内容翔实、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堪称教科书一般的范本。

数十年后的今天,在《商标评审指南》一书折射出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下,对以往的商标评审活动既立足于实践,也着眼于发展,实现了由“个案指导”到“类案指导”质的飞跃,极大地促使商标评审工作持续地飞跃与发展。


第三本书:商标评审案例精选

image.png


2007年1月,《商标评审案例精选》出版发行。其间《商标法》经过了第二次的修正,商标评审受案类型随之发生变化,由之前的9种案件类型调整为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复审、商标争议以及撤销商标复审4种案件。

书中典型案例分为八个部分,共计36件。其中,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驰名商标案例3 件、擅自注册被代理人或者代表人商标案件4件、损害他人在先权利案件11件、抢注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案件4件、以欺骗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商标注册案件2件、撤销注册商标复审5件、相同或近似商标案件5件以及涉及商标显著性案件2件。 

《商标评审案例精选》还收录了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由《商标法实施细则》修订而来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二次修订的《商标评审规则》以及在总结长期商标案件审理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商标审理标准》。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新修正的《商标法》,商标评审的裁决不再是终局决定或裁定,需要接受司法的审查和监督。当事人对商标评审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商标评审的终局制度从此告别历史舞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5年第二次修订的《商标评审规则》,其重大变化之一是将案件审理采取的委员会投票表决制改为合议制,由商标评审人员组成合议组进行案件审理。在仍延续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合议制之背后,仍渗透着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的色彩。 

同年12月《商标审理标准》对外发布,经过历时二十多年的淬炼,在大量案件审理实践中,已经形成并积累了成熟的案件审理经验和做法。它的出台使案件审理有了一个遵循和规范,法律适用有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同时更增加了商标评审工作的透明度。

在《商标评审案例精选》筛选中,一方面在裁决形式上,选取制作规范 、文字精准、逻辑严谨、说理到位的优秀裁决文书,充分发挥标杆文书的示范与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从实体内容上,选取疑难复杂、争议较大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典型案件,从中梳理、总结和规范案件审理标准,以进一步统一法律的适用。

书中收集案例的数量虽不多,但件件精品,特别是“苹果女人”、“惠尔康”、“金鼎轩”、“一卡通”等案例既聚焦重点难点法律问题,又深化证据规则运用;既注重审查判断证据,又注重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说理,体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融合与统一,堪称商标评审史上讲事理法理情理文理之经典。 


第四本书:商标评审典型案例评析

image.png


2018年8月,经过长达11年之久的沉淀和积蓄,《商标评审典型案例评析》终于呼之欲出。此时,《商标法》又经历了第三次修正,商标评审制度日臻趋于健全与完善,选编的典型案例内容更为丰富与扩展。

书中的80件案例是自2004年至2016年推出数百篇典型案例之精选,进行了重新梳理,颇具代表性。这些案例既有当事人主张、查明事实、裁决结论,还有典型意义和综合评述,从法律要件的角度进行了深入评析和解读。 

典型案例细化为十二个部分,包括不得作为商标标识使用、商标显著特征、复制模仿翻译他人驰名商标、擅自注册被代理人被代表人或特定关系人商标、损害他人在先权利、抢注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商标、以欺骗或者不正当手段取得商标注册、撤销注册商标、商标代理机构申请注册商标、共有商标、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以及涉及商标评审程序的案例。 

这一期间涌现的案例汇聚为当今被称作“经典”的评析和解读,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且学术转型已展露端倪。其中一些典型商标评审案件,如“水立方SHUILIFANG”、“头孢西灵Toubaoxiling”商标争议案、“四季沐歌”商标异议复审案、“屠呦呦”商标无效宣告案、“蜡笔小新图形”商标争议案等广为业界流传,成为一段佳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作出的“ERE”商标争议案,既界定了《商标法》第四条使用的含义,也率先适用修改前《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以其他不正当手段”的规定,并将其作为制止恶意注册的兜底条款。其后不仅在无效宣告案件中规制恶意注册行为,亦在不予注册复审案件中参照适用该条款。 

为进一步规范商标评审程序,完善案件审理裁决的尺度,《商标评审规则》《商标审理标准》也先后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该书兼顾“返本”与“开新”,总结和提炼长期以来商标评审工作改革实践中的新视野、新思路与新做法,在法律适用上更规范、更透明、更明确,使商标评审工作更加彰显生机与活力。 

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我国商标评审工作伴随着《商标法》的修改日臻完善,成为商标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商标评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商标沃土,逐步构建和完善,朝着深化理论阐释力和现实照射力的目标持续前进,并孕育着走向更加成熟与完备。 


“四本书”: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纵观系列商标评审案例丛书对我们所处时代的商标评审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种定位与定型的作用,不仅对商标评审演进历程有一个整体而又独特视角的把握与窥析,而且对我们思考和审视商标评审的社会价值、历史作用、未来走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透过“四本书”,笔者由此联想到几个关键词,并引发了如下的思考。

第一个关键词传承。商标评审案例丛书通过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客观、详尽地记录了从初创期、初步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到快速发展期商标评审活动的主要轨迹。它以商标评审典型案件为脉络,用时间先后顺序加以串联,全景式地扫描了商标评审制度的创建和发展,从中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商标评审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发掘和归纳出商标评审进程的演变。特别是在老一辈商标工作者带领下编写的《商标评审案例选编》具有示范效应,与之后扑面而来的典型案例相互呼应、一脉相承,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并在“商标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个关键词创新。商标评审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在思维更新基础之上,创新为商标评审最佳实践和理论深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它主要体现在商标评审理论探究从宏大叙事到以微观的典型案例视角来表达,使商标评审发展和演进自始自终有一条“线”贯穿其中。这些典型案例几经变化、日益翻新、持续精进,蕴含着商标评审理念的不断更新并闪烁着思想的火花,推动着商标评审实践与理论走向繁荣与兴盛。在一路的探索和传承中,可以由此窥视出一个愈发开放的、动态发展的、不断出新的商标评审工作机制。

第三个关键词匠心。在一件件“薪火相传”的典型案例背后,无不凝结着一代代商标评审人的“工匠精神”。在商标行政授权确权案件中,审查员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知识储备和审理技巧,催发和映射出对商标评审的敬畏、敬业和职业尊荣感。商标评审人在建造的记忆宫殿里锲而不舍、抽丝剥茧、深究细研,对案件裁决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也为我们呈现出客观、全面且立体的“权威和话语”。正是这种职责与使命相互交融的工作业绩,汇聚成商标评审事业的蓬勃与生机,并推动着商标评审工作始终阔步前行。

观念易变,方法沧桑,法律常在。以时间为经,以案件为纬,“四本书”记录了商标评审发展与变迁的足迹,以“视觉盛宴”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精彩纷呈的“商标评审之窗”。其集万千商标评审案例之精粹,似酿造之玉液琼浆,为回顾和展望商标工作未来特别商标评审愿景提供了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记忆库”,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更值得珍视与收藏。


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第一本《商标评审案例选编》开始,商标评审人就在用一件件案例、一个个历史和一份份记忆塑造和诠释商标评审制度,从中展示出一个完整的商标评审故事、一种完整的商标评审历史和一份完整的商标评审记忆。商标评审是我职场的最后一站,作为商标历史长河的一个匆匆过客,谨以此篇献给所有为之作出努力和奉献的人。



作者:杨萍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巡视员